你有过后悔莫及的憾事、至今都走不出来吗?请读一回心理学硕士志晶新书《蝴蝶效应》中的「沉没成本效应」,重要的是,未来就别再走弯路了。
文/志晶《蝴蝶效应:知微见着,影响我们生活的,往往是从小事开始》、出版社/幸福文化
沉没成本效应:让无法挽回的事情,成为不影响未来的过去
所谓「沉没成本效应」(Sunk cost effect),意指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的,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定改变的成本。
比如已经付出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、努力等。这一效应着眼于失去的代价,因此,从人类惧怕损失的心理角度来看,它极易导致一个人对损失念念不忘,每一次想起都会令心情变得更沉重,而在决定未来时死抱住过去不放,最终导致沉没成本发生。
1985年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系的霍尔.亚克斯(Hal Arkes)教授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卡特琳.布拉默(Catherine Blumer)教授做了一项实验:他们让受试者假设自己花了100美元买下密西根滑雪之旅的门票,但抵达目的地后,却发现另一个仅需50美元就能成行的威斯康辛滑雪之旅项目。
于是,受试者也买了威斯康辛滑雪之旅的门票。
随后,研究者让受试者假定两者的行程时间互相冲突,而且两张票都不能退换或转让。
那么,受试者最后究竟会选择号称「不错」的100美元密西根滑雪之旅,还是会选择号称「绝佳」的50美元威斯康辛滑雪之旅呢?
在实验中,有一半的受试者选择去参加更贵的100美元密西根滑雪之旅—尽管这趟旅行可能不如后者有趣,但若不去参加,损失无疑会更大。
然而,这恰好就是一个谬误!因为不管你如何消费,花出去的钱都一样无法收回了。
这项实验证明了人们在「沉没成本」面前会做出多么盲目的选择。或者提醒我们,最好的选择是将来能带给自己的更好体验,而非一心弥补过去的损失。
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文生佐(Roberto De Vicenzo)在面对失去时,表现得相当令人钦佩。
一次,文生佐赢得了一场球赛,拿到奖金支票正准备离去时,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,哭着请求他帮助自己的孩子,因为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,再没钱医治会面临死亡。
善良的文生佐一听,毫不犹豫地在支票上签名后送给那个女子,并衷心祝愿孩子早日康复。
然而,一周后,他从朋友口中得知,那个悲痛的母亲其实是骗子,根本不存在什么孩子罹患绝症的事情!文生佐听完,先是十分震惊,随后却变得很高兴 他是为没有孩子患上重病而高兴。
事后,他淡淡地说:「这是我一周以来听到的最好消息。」
对文生佐而言,失去的金钱不是重点,因为已经失去了,何必徒劳地难过呢?
重要的是没有孩子患上重病。
他以宽大的胸怀面对「失」,豁达地对待自己的沉没成本,这是不让加重沉没成本,让当下和未来受到影响的最佳态度。
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,不过,对失去所抱持的心态不同,便会得到不同的结果。有的人总是想着自己的沉没成本,反复向他人述说自己失去的东西有多好、多珍贵……。
然而,也有人则在失去后,不会一味地伤感、抱怨,而是主动寻找新的机会 因为他们明白失去并不代表失败,失去后还可以重新拥有。
这一点,恰好是许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。
一艘轮船上,一个人正坐在甲板上看报纸。
突然,一阵大风吹来,将头上的一顶崭新帽子吹入大海中。
这个人用手摸了一下头,然后看了看飘落的帽子,继续淡定地看起报纸。
旁人大惑不解地说:「先生,你的帽子被吹走了!」
「知道了,谢谢。」他继续看报。
「那顶帽子价值几十美元耶。」
「没错,我正在盘算怎样省钱再去买一顶。
帽子丢了,我很心疼,但它已经回不来了。」说完,又继续看报了。
诚如帽子的主人所说,失去的业已失去,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?
为了「沉没成本」过度感伤,无疑会给心理投下更深的阴影,甚至因此饱受折磨。
之所以如此,就在于面对失去时没有妥善地调整心态,内心不肯承认这份失去,只沉湎于不复存在的事物中,没有想到去创造新事物。
「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」,与其为沉没成本而懊悔终日,不如考虑如何获取足够的机会,重新开始。
在人生旅途中,由于年龄、经历、机遇等,我们可能在年少轻狂时做过一些无可挽回的错事,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,经历了一些难以承受的挫折,如果利用「沉没成本」的概念来认识这些过往,从这些错误、弯路和挫折、打击中吸取经验,调整认知方向,面对新的开始,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,将足以使我们赢得一种更为积极、崭新的人生。
是的,我们无法改变过去,却可以把握现在,不念既往,不畏得失,从容地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!
0 评论